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 新闻中心 > 资源保护

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2025-11-17来源:农业农村部生态总站 作者:

【字体:打印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是菊科一枝黄花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别称黄莺、麒麟草。原产于北美洲,现已扩散至欧、亚、美三大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于20世纪30年代将其作为观赏植物引入华东地区,后逸生至野外,在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形成单一优势种群。目前,加拿大一枝黄花仍处于快速扩散阶段,其分布范围进一步北扩至华北、西北及东北部分区域。被列入2022年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为进一步加强重大危害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我站组织专家对2024年制定的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控指导意见进行了修订补充,特此发布。

  一、主要特征

  (一)形态与物候特性。加拿大一枝黄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长根状茎。茎直立,株高0.3—2.5米,上部常被短柔毛或糙毛。叶互生,无柄或下部叶具柄,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常在花期前枯萎;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15厘米,宽0.5—2.5厘米,边缘具锯齿或波状钝齿,具离基三出脉,两面被糙毛。圆锥花序顶生,分枝呈蝎尾状;瘦果褐色,近圆柱形,长约1毫米,被微柔毛,具7条纵棱,冠毛白色,长3—3.5毫米。花果期为7—11月。在华东地区,11月至次年8月为营养生长期,9—10月进入生殖生长,10月初见花,11月初吐冠毛,果实陆续成熟。

加拿大一枝黄花主要形态特征及发生情况图

  目前,我国分布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以多倍体(四倍体或六倍体)为主。近年来,华北及西北地区已监测到二倍体类型,其植株较为矮小,花期可提前至7—8月,各地需加强对此类种群的发生动态的监测与预警。

  (二)主要危害。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迅速、竞争力强、植株高大,入侵后易形成单一优势群落,严重破坏本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威胁生物多样性,影响道路及园林绿地景观,并导致农作物产量与品质下降。此外,其花粉在秋冬换季期间可能加剧人体呼吸道不适,如诱发或加重感冒等症状,对公众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三)发生生境。该植物偏好开阔、受干扰的生境,常见于闲置地、疏林地、路边、荒地、农田、果园、苗圃、园林绿地及护坡地等区域。

  二、防控策略

  各地应根据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分布与危害现状,在其适宜物候期开展针对性监测与治理。

  分阶段防控策略。营养生长期是实施防控的关键时期。春季:以苗期化学防治和机械耕翻为主,结合人工拔除零星植株。秋季:在种子成熟前(10月中旬前)割除花序并集中销毁,防止种子扩散。

  生境差异化治理。在农田发生区,宜采取复耕复种结合水旱轮作,抑制种子萌发。在道路/护坡地发生区,宜采取大型机械翻耕或使用环境友好型除草剂。在城市绿地发生区,宜采取人工清除配合低毒药剂定向喷雾。对于连片发生区,应强化监测,及时采取物理、化学及生物替代等综合治理措施,减轻危害。对于零星发生的扩散前沿和潜在入侵区,应科学布设监测网点,加强预警,并及时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予以清除。

  三、防控措施

  (一)监测预警

  加强对来自加拿大一枝黄花分布国家及国内发生区的粮食作物和花卉种子、苗木基地等源头区域的监测、检疫监管和治理,严防其种子和根状茎人为传播。对潜在的传入和扩散区域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二)人工拔除和机械铲除

  零星发生区:以人工拔除为主,可在任何生育期进行,注意彻底清除地下根状茎,防止再生。防除后应持续监测,必要时辅以除草剂,直至连续3年内无新植株出现。

  连片发生区:若植株高大、化学防除效果不佳,可采用人工与机械结合的方式,如镰刀或割草机割除地上部分,再使用旋耕机翻耕并清除根状茎。次年春季幼苗期可结合化学防除彻底灭活。待开发地或土壤板结严重地块可考虑使用挖掘机整体挖除。

  注意事项:人工或机械防除应在种子成熟前进行。如发现种子开始成熟,应先剪除花序并焚烧或深埋,防止扩散。

  (三)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应在营养生长期进行,苗期(株高20—50 cm)施药防治效果更佳。应根据发生生境、规模及生长阶段合理选择除草剂与施药方式。施药应在晴天无风条件下进行,必要时加装喷雾罩,避免药液飘移。施药后6小时内如遇雨需补施。施药区域应设置警示标识,预防人畜中毒。

  农田:每亩使用氯氟吡氧乙酸乳油15—20克(有效成分,下同),或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90—120克,兑水40—50公斤,定向喷雾。

  果园:每亩使用氨氯吡啶酸水剂48—72克,或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90—120克,或氯氟吡氧乙酸乳油15—20克,或咪唑烟酸水剂50—100克,兑水40—50公斤,定向喷雾。

  荒地:每亩使用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90—150克,或氨氯吡啶酸水剂48—72克,或咪唑烟酸水剂50—75克,或甲嘧磺隆水分散粒剂25—30克,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

  林地:每亩使用氨氯吡啶酸水剂48—72克,或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90—150克,或啶嘧磺隆水分散粒剂6.25—7.5克,或咪唑烟酸水剂50—100克,或甲嘧磺隆水分散粒剂25—30克,兑水40—50公斤,定向喷雾。

  公路、铁路护坡:每亩使用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90—150克,或氨氯吡啶酸水剂48—72克,或咪唑烟酸水剂50—100克,或甲嘧磺隆水分散粒剂25—30克,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

  花期防控补充建议:在花期(10—11月),可喷施触杀型除草剂如草铵膦或其复配制剂,按推荐用量施用,能有效抑制花序发育,阻止其形成有生活力的种子,从而阻断生殖传播。

  若植株密集或高大,可适当提高用药量。如选用其他除草剂,请按推荐剂量使用。因该植物具持续出苗特性,或防治后地上、地下部分未完全枯死而重新萌发,可根据出苗情况适时补施药剂。因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可多年存活,需连续开展常态化监测,确保得到有效防控。

  (四)复耕复种

  防治后应根据土地功能及时复耕复种,避免其再次侵占。例如:闲置农田可割除地上部分后翻耕并连续种植两季作物;绿化带或公园绿地则应补植本地适生植物,并加强后续管理。

  (五)综合利用

  加拿大一枝黄花可作为湖羊等牲畜的饲料。适时收割的植株蛋白质含量达11.4%—14.7%,与花生秧相当,并具清凉解毒的效果。饲喂时需注意控制数量,建议不超过日采食量的三分之一,以避免消化不适。另外,饲料化利用只是辅助防控手段,可增加饲草来源和阻止种子扩散,但不能根除该植物。

  四、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提升民众防控意识

  建立健全区域间(如区县)联防联控机制,强化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生态环境、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协同管理,消除防控盲区,提升整体防控效率。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宣传图册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宣传与技术培训,提升公众识别与防控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能力。应着重强调民众参与防控的重要性。目前该植物多分布于村落废弃地、路边荒地等地,仅靠政府组织防治难以全面覆盖。只有广大民众认识到其危害并主动参与防除,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其扩散与危害。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