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 新闻中心 > 环境保护

青岛市“四轮驱动”全面防治农田残膜污染

发布日期:2020-12-04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字体:打印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高效作物栽培技术,具有增温、保墒、保肥、除草及增产促早熟的特点,为传统农业生产技术革新提供了物质保障。但随着聚乙烯地膜(PE地膜)的大量使用,地膜残留带来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青岛市近年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宣传发动、联合推动、示范带动、科技驱动,全面防治农田残膜污染,取得明显成效。

  前瞻布局,联合推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外BDF(生物降解材料)生产技术日趋成熟,国内塑料行业主要引进研发光氧双降解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

  2013年,青岛市农业委员会主动与德国巴斯夫、广州金发科技、上海弘睿、青岛康文等国内外可降解地膜厂家对接,筛选适宜在青岛地区推广应用的可降解地膜品种。

  2014年1月26日《光明日报》登载了《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将大规模使用》,认为“白色污染”难题有望彻底解决,青岛市农委一把手亲自安排部署降解地膜示范推广。当年安排马铃薯及花生试验示范共13处,示范面积100亩,吹响了推广降解地膜的进军号角。

  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降解地膜在设施和大田马铃薯栽培过程中,完全能满足机械化作业和对作物保温保墒除草等要求,降解性能良好,对土壤质量、作物品质等无副作用,环保生态效益明显。而且全生物降解地膜(PBAT)与普通超薄地膜相比,对马铃薯生产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大棚马铃薯增产13%左右,最高达24%,大田马铃薯增产5~7%,为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推广找到“第一突破口”。

 

 

  在胶州市马铃薯降解地膜对比试验

  2015年1月28~29日,农业部在海口市举办了“全国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对比试验技术培训班”,我市降解地膜试验示范比农业部在全国部署启动提前了一年。市农委技术人员在大会上做了技术报告,首次揭示降解地膜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引起强烈反响,为全国同行贡献了青岛经验。

 

  

  王永显研究员在全国全生物降解地膜培训班上做典型发言

  2015年,我市继续扩大试点示范,引进降解膜7种,在花生、马铃薯、蔬菜上安排试验19个,示范14处,示范面积达1200亩,远高于当年全国其它省份试验示范总面积。

  政策落地,示范带动

  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标准,将规范农用薄膜生产、销售和使用上升为法律约束,并鼓励、支持生产、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这体现了我国限塑禁塑工作已进入法制化轨道。今年青岛市以政府规章形式,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农业废弃物管理暂行办法》,将废旧农膜纳入规范管理范畴,明确了政府的监管责任,生产者、使用者和销售者的主体责任,彰显着国家和地方治理“白色污染”的决心和信心,降解地膜推广也迎来政策的春天。

  2015至2017年,我市每年投入财政资金1000万元,在大沽河流域平度市南村镇和即墨区移风店镇,整建制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点。其中300万元用于补贴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实施1.2万亩马铃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

  从2019年起青岛市整合项目资金,投入1080万元在5区市建立地膜污染防治示范区,其中400万元用于马铃薯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推广,推广面积2万亩; 300万元用于国标地膜示范推广,推广面积6万亩。

  2020年青岛市财政局、农业农村局下发《关于印发青岛市耕地地力保护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投入1700万元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8.5万亩;投入640万元推广国标地膜8万亩;同时扶持一批废旧农田地膜回收加工企业,建立回收站340处,建立“企业回收、农户参与、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体系。

  “降解地膜+国标地膜+残膜回收”,青岛打出一套高效地膜污染治理组合拳,逐步形成了“农膜增产增收、废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循环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创新技术,科技驱动

  多年的试验示范推广,我市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不断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以创新驱动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应用。

  一是农业部生态总站委托我市起草了《华北地区马铃薯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技术模式规范》,总结提炼“一垄双行栽培,覆膜晒垄两周,膜上全土覆盖,自行破土出苗”技术模式,被生态总站推荐在全国适宜地区推广应用。

  二是开展秸秆与地膜双重污染同步治理研究。今年我市承担了农业农村部“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的马铃薯秸秆堆肥”项目。 10月23日,青岛市生物堆肥技术现场观摩培训会在胶西街道百兴源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举办。堆肥现场展示了 “降解地膜覆盖+好氧发酵堆肥”工作模式,总结了“秸秆地膜双重污染同步治理,生态环保耕地质量协同推进”的工作成果。在实践中还探索了“秸秆换堆肥,堆肥换地膜”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用秸秆堆肥的价值抵消全生物降解膜的高成本,成为降解地膜推广的“第二突破口”。

 

  

  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的马铃薯秸秆堆肥

  三是开发降解膜包裹秸秆生物热气肥缓释技术。秸秆生物热气肥是青岛市农机中心自有知识产权技术,列入我市种植业十大引领性技术,适于冬季保护地栽培。近年来创新秋季定植大棚“降解膜包裹热气肥技术”。秋季用降解膜包裹热气肥施入保护地土壤,利用降解膜的降解诱导性能可控的原理,冬季启动发酵,达到热气肥缓释效果。该技术对提高商品有机肥的缓释效果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推广前景广阔。

  培训观摩,宣传发动

  为营造农用地膜污染防治的良好舆论氛围,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宣传引导。2015年6月10日《农民日报》发表了《让地膜化在地里-青岛推进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的探索》,对我市在马铃薯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覆膜新技术进行了全面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山东卫视、青岛电视台等连续多次跟踪报道全市可降解地膜试验推广工作。我市制作了《希望的田野-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纪实》专题纪录片,详细记录了我市地膜应用历程、污染状况、治理方向以及可降解地膜的示范推广前景。

  2016年6月14日,全国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现场会在青岛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我市降解地膜对比试验和马铃薯可降解地膜示范推广效果。几年来我市共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培训班、现场会等30余场次,极大提高了农民群众对防治地膜污染的认识,很多区域形成自发回收废旧地膜及使用可降解地膜的新态势。

 

  

  全国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现场会在青岛召开

  多年努力,成效斐然

  据统计,青岛市近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400万元,在各区市示范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技术,主要覆膜作物为马铃薯、花生、蔬菜等,累计推广面积达16.5万亩,其中马铃薯15万亩,平均增产6.3%,累计增收6000万元;减少使用化学地膜412.5吨,节约回收处理费500余万元,获得显著社会、经济、生态效益。2020年通过财政补贴措施全市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663吨,推广面积8.5万亩,占全市覆膜面积的3.86%,远远超过全国0.11%的平均使用率。

  今后,我市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整合项目资金,全力推动农用地膜污染的综合治理,持续加大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全市的推广力度,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