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 新闻中心 > 产地评价

信息化为南宁市农用地安全利用工作保驾护航

发布日期:2022-11-01来源:南宁市农业农村局 农业农村部生态总站 作者:彭程 张璐 李晓华 高戈

【字体:打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大力开展农用地安全利用工作,项目区累计实施面积19.5万亩次,辐射带动面积60多万亩次。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项目作业面积大、业务环节多、田间管理复杂等问题,南宁市积极探索农用地安全利用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创并建设了农用地安全利用一体化平台。平台利用GPS、GIS、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成果,打造数据采集、处理与分发及实时查询分析等功能,同时服务于电脑端和手机端,强化了业主单位的管理职能,提高了一线人员的工作效率,有力推动了全市农用地安全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高屋建瓴,优化工作布局

  南宁市从战略层面出发,将平台建设列入《2022-2025年南宁市农用地安全利用工作指导方案》,利用信息化服务农用地安全利用工作。在业务层面,既充分考虑实际作业需求,又兼顾后期管理与决策分析;在技术层面,既考察最新IT技术与实践,又关注信息化的投资收益比;在实施层面,首先在上林县开展为期一年的试点建设,积累经验后,研究制定统一标准,再推广到全市。通过平台建设,实现了工作档案标准化、全程管理电子化、项目成果可视化、耕地管理精准化,全面提升南宁市耕地土壤环境监管水平。

南宁市农用地安全利用一体化平台试点项目对接会现场

  二、服务一线,规范核心业务

  平台将作业标准、记录要求和管理规范等内嵌到软件中,实现了人员、方案、物资、施工、核查等工作的统一管理。利用GPS、GIS、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成果,精准定位项目实施区域,实现项目区经纬度、时间、天气等重要信息的实时采集存储,保障项目实施内容的精准性和真实性。各个项目单位的一线人员在智能手机上,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快速地完成相应工作任务;项目台账不再需要纸质记录,可以直接按系统验收模板导出生成,极大减轻了一线人员的工作量。平台充分兼容各方需求,基于统一的实时数据,实现了市县两级业主单位、实施单位在作业、监理、采样等关键环节上的统一管理和协同办公,极大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

  三、以民为本,提高服务质量

  服务当地农户是南宁市农用地安全利用工作的重心。南宁市深入探索并打造以农户为中心的村级服务站建设新模式,力争改变过去以“地块”为中心,过度依赖政府投入,农户被动参与等现状,转变为以“农户”为中心,围绕农户需求开展指导和服务。为提高服务质量,南宁市将村级服务站纳入平台统一管理,进一步规范和丰富服务站建设、培训、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打造信息化、多元化、实践化的宣传服务体系。通过有针对性地技术指导和措施落地,实现农业生产稳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双重保障,得到了当地农户的认可和支持。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设村级服务站56个,累计宣传培训农户3000多人次。

  下一步,南宁市将继续完善农用地安全利用一体化平台建设工作,在实现农用地安全利用工作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管理的同时,探索平台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为政府、企业、农业生产者等各级决策者提供技术服务,全方位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工作人员利用app记录项目区情况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