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 新闻中心 > 资源保护

农业农村部就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发布日期:2018-07-30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 作者:

【字体:打印

  主要内容:通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出席嘉宾: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副主任、巡视员陈邦勋,科教司司长廖西元,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杨礼胜,畜牧业司副司长王俊勋。

  时  间:2018年07月26日

  地  点:农业农村部新闻发布大厅

  文字实录: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副主任巡视员陈邦勋]: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参加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情况,发布人是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先生,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杨礼胜先生,畜牧业司副司长王俊勋先生。下面先请廖西元先生向大家通报有关情况。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媒体朋友们一直以来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农业农村部近期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全面部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农业农村部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2015年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畜禽粪便秸秆地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任务,2017年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启动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东北地区秸秆处理、农膜回收和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等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制度的“四梁八柱”已经构建起来,一批样板模式显现出来,农业发展方式更绿了。2017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7.8%,农药利用率为38.8%,化肥农药零增长提前三年实现。规模化养殖污染防治有序推进,以农村能源和有机肥为主要方向的资源化利用产业日益壮大。秸秆农用为主、多元发展的利用格局基本形成,农膜回收体系和制约化能力不断加强。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重点抓好五项工作。第一,要加快构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制度才能管根本、管长远。一是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体系。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耕地休耕轮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制度。二是构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制度体系。推动建立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防控机制,构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制度体系,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短板。三是构建多元环保投入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推动中央资金投入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推动农业农村污染第三方治理。
  第二,要着力实施好农业绿色发展重大行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是解决农业农村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一是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基准,优化畜禽养殖区域布局,全面落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养殖场户主体责任,支持畜牧大县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推动形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可持续运行机制。二是强化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继续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力度,在150个重点县开展果菜茶全程绿色防控试点。三是强化秸秆地膜综合利用。以东北、华北地区为重点,建设150个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打造20个典型示范样板。做好100个地膜治理示范县建设,构建加厚地膜推广应用与地膜回收补贴挂钩机制,开展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
  第三,要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一是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加强优化村庄规划管理,加大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力度,推进厕所革命,提升村容村貌,打造一批美丽休闲乡村和精品旅游景点,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二是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长效机制。发挥好村级组织作用,增强村集体组织动员能力,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垃圾收集转运等服务,同时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开展环境整治。三是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学习借鉴浙江等先行地区经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争创示范活动,通过试点示范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及时总结推广一批先进典型。
  第四,要大力推动农业资源养护。耕地、淡水和农业生物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一是加快发展节水农业。推进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广节水品种、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旱作农业技术。二是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任务精准落实到户、补助资金精准发放到户为重点,完善轮作休耕制度。三是强化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加强水生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大力实施增殖放流,完善休渔禁渔制度,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空间,深入推进绿色健康养殖,严厉清理整治“绝户网”。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防范外来生物入侵。
  第五,要显著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科技创新是破解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的关键。一是突出创新联盟作用。依托畜禽养殖废弃物等国家科技创新联盟,开展产学研企联合攻关,合力解决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技术瓶颈问题。二是加强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和技术需求对接,促进产业与环境科技问题一体化解决。三是集成推广典型技术模式。发布重大引领性农业农村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技术,加强集成熟化,开展示范展示,推介一批优质安全、节本增效、绿色环保的主推技术。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大家!

  [陈邦勋]:

  谢谢廖西元先生的通报。下面请记者提问,请大家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我们要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提问,第二是提问的时候请通报自己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经济日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目前全国正在开展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想请问廖司长,我们农业农村部在农业污染源普查方面有哪些安排?谢谢。

  [廖西元]:

  感谢您的提问。农业源污染监测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有利于全面掌握我国农业污染现状,准确判断当前农业环境形势,是督促和引导各地区推进农业污染防治工作的指示器和风向标,我们在2007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基础上,构建了全国农田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网络,开展长期监测。结果显示,2013年以来农田总磷排放量开始下降,总氮排放量趋稳。目前我们按照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总体安排和要求,启动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一是构建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分管副部长任组长,相关司局参加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推进工作组,负责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协调、指导、监督。成立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专家组,加强技术支撑为各地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提供技术指导。二是加强总体方案设计,在全国设置涵盖主要种植模式,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模式的源位监测点,其中种植园,种植业园300个,畜禽养殖业园210个,水产养殖业园186个,开展重点监测,结合农业生产活动抽样调查,测算农业源氮磷水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选取260个县开展地膜使用和残留情况调查监控,选取120个县开展秸秆产生和利用情况调查监测。三是强化工作部署。推动各级地方农业部门成立农业污染源普查机构,按照统一规定和要求,组织和协调本辖区的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开展农业污染源普查机构、技术骨干以及省级普查培训师资的培训。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工作落实,严格按照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时间节点要求,高质量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一是全面推进普查。按照统一技术规范要求,建设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源位监测点设施,开展源位监测,获取产排污系数,开展抽样调查,获取农业生产活动基础数据,建立农业污染源质量档案,完善农业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监测管理平台。

  二是加强质量控制。建立覆盖农业污染源普查全过程的“国家——地方——实施机构——实施人员”四级联动质控工作机制,组建质控专家组,确保普查工作质量全程痕迹化管理,数据质量全程可追溯。三是做好总结发布。认真做好农业源产排污测算工作,摸清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生产过程中主要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地膜使用量和残留量、秸秆产生量和利用量。按照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和分工安排,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农业源普查结果发布工作。谢谢!
  [中央电视台记者]:

  廖司长刚才提到我们已经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这是一个可喜的成绩,但是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仍然不小,我们也了解到中央明确提出要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请问农业农村部如何贯彻这一要求,在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方面有什么打算?

  [廖西元]:

  谢谢你,这个问题请我们种植业司的杨礼胜副司长回答。

  [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杨礼胜]:

  2015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开展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有两个表现:一是化肥农药使用量少了。2017年农药使用量连续三年减少,化肥使用量连续两年减少,应该说提前三年实现了行动的目标。这是一个重要转变。二是化肥农药的利用率提高了。刚刚廖司长发布词里也提到,到2017年三大粮食中化肥利用率是37.8%,农药利用率是38.8%,这比2015年都提高2.2个百分点,成绩来之不易。但这是阶段性的成效,要把这一成效巩固完善,持续推进,由零增长提升为负增长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下一步,我部在工作上重点抓好“三聚一创”,一是聚焦重点,前面谈到三大粮食作物,下一步的重点是果菜茶等化肥使用量大的园艺作物,特别是核心产区、核心产地和品牌基地。二是聚合资源,充分利用我部现有的项目渠道,特别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黑土地保护利用和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项目,支持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有机肥就地还田利用。三是聚集力量,努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涉农部门参与,上下联动,多方支持的工作格局,共同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四是创新机制,重点扶持一批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化肥统配统施,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助、金融创新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化肥农药的减量增效工作。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2016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曾经专题研究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问题,农业农村部去年也专门启动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请问这项工作目前进展如何?下一步有什么打算?谢谢。

  [廖西元]: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请畜牧业司的王俊勋副司长回答。

  [畜牧业司副司长王俊勋]:

  谢谢你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的关心。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专题研究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利用化工作,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以畜牧大县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以就地就近用于农村能源、农用有机肥为主要使用方向,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力争“十三五”时期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一年来,一是完善制度安排。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明确了环评制度,监管制度、属地管理责任制度、规模化养殖场主体责任制度、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和种养循环发展机制,构建起“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体系。二扎实推进大县治理。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的支持下,启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截至目前已支持了300个畜牧大县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选择了北京、天津、江苏、浙江4省市开展整省推进,石家庄市、驻马店市、襄阳市等5个地级市开展了整市推进,集中力量办大事。三是促进末端利用。在肥料化利用方面,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支持果菜茶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使用畜禽粪污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在能源化利用方面,支持建设规模化生物燃气,大型沼气工程500多个。四是创新监管手段。建立畜禽规模养殖场直联直报信息系统,实现畜牧大县、规模养殖场监管全覆盖,对大规模养殖场进行在线监管。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绩效考核和责任落实,强化政策激励和引导,全力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一是落实属地责任管理。联合生态环境部对省级人民政府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开展考核,对工作进展情况和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推动省、市、县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目前考核办法和实施方案已经印发,启动了考核工作。二是加强工作指导。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为抓手,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和第三方处理机构粪污资源化设施建设,提升资源化利用能力,探索完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三是促进种养循环发展。要求畜牧大县制定种养循环发展规划,促进种养业在布局上相协调,健全完善畜禽粪污还田利用和检测标准体系,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有机肥。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关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的问题,据澎湃新闻近期报道,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贫困县杭锦旗有多位养殖大户,农牧民举报,此前跟牧业公司合作的时候,不明原因发生了大规模的死羊事件,有数万只病死羊未经过处理就埋在草场内,他们现在请求帮助处理。请问类似的情况该如何处理,谢谢。

  [廖西元]:

  感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请畜牧业司的王俊勋副司长回答。

  [王俊勋]:

  谢谢你的提问。因为病死畜的无害化处理也是我们一直关心和关注的一件事情,农业农村部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各地严格落实有关法规和政策要求,在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你提到的内蒙古病死羊和处理有关情况,我们将进一步会同兽医局就有关情况进行核实和了解,包括你刚才提到的大批死羊的一些具体的数据,希望会后再进一步与你进行沟通。谢谢!

  [中央广电总台央广记者]:

  刚才廖司长提到了我国秸秆综合化利用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在一些地方,像秸秆的乱堆乱放和焚烧还是存在的,特别是像东北地区还是比较突出,我们接下来在推进这方面的工作将采取哪些措施?谢谢。

  [廖西元]:

  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我们国家粮食是年年丰收,产生的秸秆数量也十分庞大。据统计,目前全国主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8.24亿吨,综合利用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我们要处理800万吨秸秆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使用商品能源的量逐步增加,导致秸秆炊事采暖用量不断减少,此外秸秆具有季节性特点,茬口紧,离田、还田储运成本高,综合利用难度大,为解决秸秆利用问题,我们坚持农用为主,五化并举,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实用技术,探索有效模式,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一是强化政策扶持,会同财政部设立秸秆利用综合专项,2016年以来投入资金38亿元,补助支持240个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加大秸秆还田、离田等机具补贴力度。2017年共安排秸秆粉碎还田机、捡拾打捆机,购置补贴4.6亿元。江苏、安徽等省对农作物秸秆运输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二是实施东北秸秆处理行动,针对东北地区秸秆总量大,还田技术慢,离田成本高等突出问题,我们开展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重点围绕提高秸秆农运水平、收储运专业化水平,综合利用标准化水平和市场化利用水平,建立了71个示范县,打造了20个样板县。三是强化技术支撑,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内增设秸秆综合利用岗位科学家,推动组建东北区域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协同创新联盟,开展科技攻关,组织专家组与12个试点省开展技术对接,印发秸秆全量化利用技术导则,发布秸秆农运十大模式,加快技术模式推广应用。

  虽然目前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由于秸秆面广量大,种类多,季节性强,各地水热条件差异等因素,当前秸秆综合利用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工作任务依然繁重,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聚焦三大方向,着力提升秸秆农用水平,继续坚持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三大利用方向,不断提升秸秆农用水平,扩大秸秆综合利用试点范围,深入实施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整县推进秸秆处理利用,打造形成配套政策全、工作力度大、技术支撑强、服务组织多、综合利用率高的典型样板。同时探索秸秆生态补偿制度,形成可持续、可推广的技术路线、模式和机制。二是夯实发展基础,着力提升秸秆收储运专业化水平,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加快培育秸秆收储运社会化组织,建设秸秆储存规范化场所,配备秸秆收储运专业化装备,建立县域范围内全覆盖的收储网络,形成商品化秸秆收储和利用能力,提高就地就近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强化政策配套,着力提升秸秆产业化利用水平。围绕秸秆综合利用公益性导向,进一步推动用地、用电、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落地,加大还田离田机具购置及作业补贴,收储运建设补贴,终端产品补贴、运输绿色通道等关键政策创设力度,培育一批可产业化运营的经营主体,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加强科技创新,着力提升秸秆利用标准化水平,围绕重点领域熟化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争取在秸秆还田技术标准和规范、大马力秸秆收割打捆一体机,加工设备和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从农作物品种、种植、收获、秸秆还田、收储到“五料化”利用等全链条、全过程的技术规范和装备标准,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标准化水平。谢谢!
  [中国化工报社农资导报记者]: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见中提出,要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预计何时发布?第二,这两年南方地区的畜禽养殖场大规模转移至东北地区,想问一下对东北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有什么影响?谢谢。

  [廖西元]:

  这涉及到我们好几个产业,涉及到种植业领域,还是请杨礼胜副司长回答。

  [杨礼胜]:

  农业农村部正在研究与促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农业产业负面清单,目前已有阶段性成果。清单发布时会有通知和公告,请你及时关注,也欢迎你参加我们另外的发布会。王俊勋:非常感谢你对畜牧产业布局调整的关心,我国畜禽养殖量非常大,而且分布也有很强的区域特点。南方水网地区人口密集,水环境敏感,东北土地资源丰富,承载能力相对较强。这就需要优化调整畜牧业区域布局,引导南方水网地区部分产能向东北西北地区转移,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农业部发布了两个指导性的文件,一个是《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一个是《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关于畜牧业区域产业转移布局调整,农业农村部的态度,第一是合理规划好,特别是在东北等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做好土地承载力的测算;第二是做好农牧循环,特别是要把有机肥利用当成主要利用方向;第三是坚决按照环保部门的要求,做好规模养殖项目环评等,坚决不允许一个新的污染源出现;第四是提高生产效率,转变生产方式,按照清洁养殖的要求,做到源头减量,特别是做到节水节料减药。现在生猪产业正处于转移的过程当中,农业农村部将持续关注,指导各地畜牧部门加强监管,发挥好养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既要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又要为畜产品的供应作出自己的贡献。谢谢!

  [农民日报记者]:

  去年我们农业农村部在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中提出农膜回收行动,着力解决重点地区的白色污染问题,请问目前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如何,下一步还有哪些具体的打算?谢谢

  [廖西元]:

  感谢您的提问。农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大量的地膜使用,农田残膜也带来了环境风险,造成了白色污染,特别是西北地区用膜量大,治理任务很重。2017年我部启动实施了农膜回收行动,以西北地区为重点,以加厚地膜应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为主攻方向,不断完善农膜回收资源化利用体系。一是推动出台了地膜新国家标准。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这是一项强制性的标准,已于5月1日正式实施,新标准重点实现了“三提高”,提高了地膜厚度、拉伸强度、耐候性能,从源头上保证了地膜的可回收性。二是农膜回收水平不断提高。西北地区100个示范县回收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当季回收率接近80%,甘肃全省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加强,成立国家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创新联盟,进一步加大了地膜污染治理的产学研协作,地膜回收机具研发取得突破,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在马铃薯、烟草等作物上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得到了初步验证。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工作落实,深入推进农膜回收行动取得新成效,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一个办法。就是制定农膜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从农膜生产、回收、再利用等环节加强农膜管理,落实监管责任,建立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强制度保障。二是打造一批示范县。就是抓好西北地区的100个农膜回收示范县,不断加强地膜回收加工能力建设,集中力量、聚焦投入、集成技术、作出样板。三是探索一个机制。就是开展生产者责任延伸机制试点,重点抓好四个县的试点工作,地膜回收责任由使用者转到生产者,农民由买产品转为买服务,推动将地膜回收与地膜使用成本联动,逐步扩大范围,探索建立基于市场主体的地膜回收利用长效机制。四是用好一个监测评价。就是以100个示范县为重点开展农膜残留监测和考核评价,建立常态化监测评价机制,用监测数据说清楚示范效果,构建工作落实情况,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谢谢。

  [陈邦勋]:

  我们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如果还有继续需要了解的情况,需要采访的事情可以跟农业农村部新闻办进行联系。谢谢各位。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