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 新闻中心 > 生态农业

生态循环农业引领绿色转型发展——访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王衍亮

发布日期:2016-12-08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锦华

【字体:打印

  编者的话:我国人口众多而耕地、淡水等资源相对匮乏,农业与资源环境关系比较紧张的局面将长期存在。近年来,为应对这种困局,我国农业部门努力推动农业投入方式、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转变,推动农业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的发展道路。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三农”事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有了新的进展。作为农业转方式的重要抓手,本期特别报道关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再次将绿色生态的农业发展方式推上公众关注的话题热榜。生态循环农业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始终受到农业部的高度重视。去年,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农业突出环境问题治理规划(2015-2018)》和《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全力启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一年过后,攻坚战情况如何,生态农业发展如何?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王衍亮。

  现状: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记 者:近年来,社会上对于农业面源污染情况非常关注。2012年底,为了应对解决农业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农业部成立了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您作为首任站长,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农业面源污染的情况如何,对环境影响有多大?

  王衍亮:面源污染这个词最早受到广泛关注还是在2007年。当时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农业源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3.7%、57.2%和67.4%。结论是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立即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从那以后,农业部积极推广生态节约型农业技术,多措并举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并建设了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持续监测。对于农业的面源污染,我认为要理性看待。

  第一,不能过分夸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首先,所谓从农业领域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主要是化肥、农药和畜禽粪便废弃物。化肥对土壤的影响不能简单称为污染,其主要影响是造成土壤板结,改变了土壤颗粒结构,通过淋溶渗透地下形成硝酸盐,而农药渗透到土壤影响可能会比较大,畜禽粪便如果处理得当实际上是培肥地力的有机肥。我们的农业污染源普查主要指标是氮和磷排放,从2007年到2013年,排放量是有所增加的,但2013年以后化学需氧量和总磷开始下降,总氮趋稳。其次,流失与排出的量之比,是很低的。有研究表明,以氮为例,农田化肥中35%的氮在当季被作物吸收,另有相当一部分将被农田沟渠、缓冲带、湿地或下级农田所利用,剩余部分要经历复杂的化学过程,最终仅约有5%~7%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体,1%~3%通过淋洗进入地下水体。通过几级消纳,真正流入水体的数量十分有限。最后,即便是流入水体,也并非一定有毒有害,最大可能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第二,农村的面源污染不全是农业生产造成的。有外部对农业的污染,包括工业对农业的转移,城市对农村的排放,突出表现在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大气、水的污染降沉、流入到农田等等。还有一些是历史遗留,比如废弃工厂由于场地处理不到位,还在继续向农田释放污染物等情况,需要国家加以重视,这不是农业领域能解决的问题。

  第三,农业面源的排放主体动机与工业有本质区别。一方面,工业排放是生产末端所产生的废物,处理起来需要增加费用,工业企业具有偷排、超排的动力;而农业排放则多为生产原料(如农药、化肥等),农业排放隐含着农户生产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农业污染首先发生在农村地区,与农户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农户既是排放主体,又是排放结果的直接受害者。从理性的角度来讲,如果不是技术所限,农户没有排放动机。所以说,我们提出“一控两减三基本”,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应用,是符合广大农民利益的,这也是我们打赢面源污染攻坚战的基础。

  从这几年的数据来看,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量虽然仍比较大,但污染加剧的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2015年我国化肥利用率已经达到35.2%,比2013年提高2.2%。2015年当季农药的利用率为36.6%,比2013年提高1个多百分点。目前的措施如果能继续加强,在全国第二次污染普查时,可能会出现农业面源污染指数的拐点。

  路径:生态农业的关键是要循环起来,不能简单理解为技术应用,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

  记 者:发展生态农业已被广泛视为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路径。请问您是如何定义生态农业的?

  王衍亮:什么是生态农业?我认为生态农业的关键还是要循环,如何让上一级的产物成为下一级的物质来源,进而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这就是生态农业。在我看来,生态农业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

  生态农业强调与自然相和谐,在适应中改造自然,主张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和多层次利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对我国来说主要就是强调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优良、高产高效、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不仅要求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也注意吸收现代科技成果,主张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强调合理的投入。作为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不仅在农业产业本身得到发展,而且在生态户、生态村、生态县乃至生态省等不同尺度上得到应用。

  目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而生态农业是个发展过程,我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农产品需求量大,不使用化肥农药,在目前看是不太现实,所以对发展生态农业不能急于求成,要按照实际情况,追求产业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重统一,要传承顺应自然、精耕细作、循环利用的农耕精髓,运用高新技术、科学管理、现代装备、组织经营方式创新等现代文明成果改造传统农业。

  成效:形成了一批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标准规范和管理机制,打造了现代生态农业基地

  记 者:生态总站自2012年成立以来,在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王衍亮:在去年召开的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会议和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现场交流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对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说要切实把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我们也是以这样的责任和目标来要求自己,推动工作的。近些年来,农业部在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连续多年实施了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在全国相继开展3个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和1100个美丽乡村建设;2015年,在全国启动实施以畜禽粪污循环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可以说,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村、基地五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带动体系。我们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循环化、环境影响无害化为主线,探索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标准规范和管理机制,为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14年以来,生态总站在全国典型地区组织开展13个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希望能在村级尺度上打造一批现代生态农业示范样板。基地在建设中,依托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因地制宜发现问题、组装技术、开展示范,经过近三年的探索,总结了一些可行、可推广的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模式。比如,在甘肃、内蒙古等资源短缺地区,推行以节水环保型为主的技术,实现平均节水25%以上、地膜回收利用率80%以上;在河南、山东、辽宁等粮食主产区,以沼气、有机肥为纽带推动种养结合,秸秆、粪便和尾菜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8%以上;在重庆、贵州等生态环境脆弱区,依托资源优势,推广立体种植、等高种植,控制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田园,发展休闲观光;在湖北、安徽、广东等水环境质量敏感区域,发展稻鸭共育、稻虾共生、塘沟渠水净化等技术,减施化肥27%以上、减施化学农药30%以上。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把各基地示范的技术具体化、实物化,对不同区域生态农业技术进行提升凝练,编制形成了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更好地发挥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为更大区域范围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服务。同时,在种养结合、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关键环节,探索一些可行的补贴制度。比如,对开展稻虾生态种养的农户,按照每亩25kg虾苗、40kg缓控肥进行实物补贴;对葡萄园生草养鸡的农户,按照每亩150元进行现金补贴,用于购买草种和鸡舍等;对分散的农户经营,重点扶持培育社会化服务经营组织,为农民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对集约化生产的农区,支持建设畜禽粪便堆肥场,专人负责畜禽粪便的收集、有机肥生产和销售,用于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设施蔬菜生产,既治理了粪便污染,又促进了蔬菜清洁生产,实现了村级层面的种养结合。

  未来: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打造现代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

  记 者:请您结合目前的工作经验,对未来发展生态农业的工作重点与方式方法提点建议。

  王衍亮:值得欣慰的是,通过这些年的示范和宣传引导,从上到下对发展生态农业基本形成了共识,尤其是农业生产者开始转变思路,积极主动发展生态农业,可以说氛围很好。关于今后的发展思路,我认为,首先,最重要的措施还是要依托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一家一户的散户对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毕竟能力有限。其次,要提升生产者的素质能力,把发展生态农业由“我试”转到“我要”,进一步激发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目前,农业部积极推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及我们开展的基地建设,都在做这件事情,那就是让这些生产者能够看到、学到一些生态农业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带来的经济价值。第三,要注重政策导向,发挥市场的作用。目前来看,我们已经在项目引导、示范工程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在一些环节上还不够顺畅,长效机制还要继续研究探索实践。最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对我们来说就是喜讯。这正是我们今后发展生态农业要特别注重的,推动生态农业发展需要发挥市场作用,要在种养结合、清洁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关键环节,建立合理的补贴制度,打造一批知名生态农业品牌,加快成熟技术与先进模式的推广,从终端产品带动前端绿色生产,这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思路。第四,要实行标准化。我们目前通过基地建设,已经在积极开展这项工作,希望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总结出一系列适合不同区域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标准,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普及推广标准化生态农业生产技术,逐步构建起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全过程的现代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做生态农业是一个长期、系统工作,更确切地说,生态农业本身是一个过程,没有终极,愿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做好这项事业,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相关附件: